求真求是 强力推进
——“许开红高中政治名师工作室”工作总结
2018年,工作室全体成员坚定政治信仰,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解读课程,积极探索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的路径,贯彻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价值基础。
一、精心规划,确立了校际联动的实施举措
1.构建研究网络,为课题研究开设“绿色通道”
一是研究指导组,由北京师范大学李晓东教授和新疆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翟宇博士两位教育教学专家领衔的课题研究指导小组,负责课题研究的方向引领;二是行政协调组,由区发展中心、学校领导组成的协调小组,通过行政力量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三是行动推进组,由骨干教师组成的行动研究组,这部分老师来自教学一线,具体负责课题的具体实施。整个研究网络既上下贯通又各有侧重,真真正做到了举全区之力强势推进。
2.制定研究方案,为工作室研究拟定“理想蓝图”。
本工作室以区内学校之间备课活动开展为视角,结合本区的教育系统特点,提出以工作室主持人为纽带的校际备课合作模式,综合集体备课的基本要素等内容,本着以点切入、分步实施、点面结合、有序推进的思想,构建以工作室主持人为纽带的区内校际备课组合作模式,其流程图如下:
二、精致管理,形成自上而下的推进格局。
1.设置多层面目标定位,在推进思想上寻求新理念。
本工作室活动是在“在学校中”的研究,其场所主要是学校,主体是教师。但是各校在师资水平、学生基础、研究能力等诸多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开展怎样的合作形式,怎样开展校际活动才能使不同层面的学校都能得到切实的收获?本工作室曾就推进“校际合作”分四星级高中、三星级高中、民办学校这几个层面设置了具体的目标要求,明确了将专业发展、同伴互助、个人反思有机结合的基本思路。这种多层面目标定位使各校从校内走向校外,从单独研究走向了校际共同体共同合作的研究。
2.尝试多维度推进策略,在研究质态上寻求新突破。
校际合作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是工作室主持人,合作的主体是教师,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是知识能动的载体。因此,我们确立了区内一批骨干教师作为合作研究的领头人,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开展了竞争式集体备课、主讲式集体备课和引领式集体备课等多种备课模式,并通过课题研究现场会、教研活动等形式在全区进行推广,从而切实提高每位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能力。
三、精细运作,实施分步推进的操作步骤。
1.搭建校际备课合作平台
校际备课合作平台是由主持人根据实际情况结合骨干教师的意见来确定,搭建和应用平台采取了两种方式:①采取跨校面对面交流方式,其主要方法是:以江浦高级中学和江浦高级中学文昌校区不同层次的学校为一个教研单位,共同参与集体备课,实行通用教案和个性化教案紧密结合的方法进行。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相遇在一起,与一所学校校内研讨相比,更容易出现多元见解,更能起到相互启发、相得益彰的效果。②采取网络电子备课方式。随着我区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的顺利完成,各学校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因此,我们在备课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利用博客、论坛、QQ、学科资源网等网络工具搭建电子备课平台。以主持人引导下的核心成员负责备课业务指导,组织筛选名师备课,推荐给区内的其他教师共享,教师可以将共享教案收藏后修改使用,实现二次备课,通过相互借鉴和反思,取长补短,快速积累教学经验,实现学校及区内教师水平的共同提高。
2.带领成员参与各类培训
工作室定期开展系列读书活动,既开展必读书目阅读活动,精读思想政治学科三大核心期刊,如《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教学月刊政治教学》等国家级核心期刊,又开展选读书目阅读活动,选读《我从新疆来》、《天山南北新疆》、《孩子,你慢慢来》、《教育走向生本》等教育丛书。通过开展系列读书活动既让成员抬起头来,养护教师尊严的崇高,又让成员俯下身子,深刻体会教育的本质,力争成为有见地、有思想、有底气,文化底蕴深厚的教育人;工作室定期召开课题推进研讨会,让成员全面了解本研究的具体内容,让成员充分认识本研究的定位和价值,让成员就本研究进行深层次讨论,让成员谈对本课题的理解,谈课题研究过程中各自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谈外出学习归来的感悟。2018年1月11日,工作室成员参与“厚实教师专业,扣开科研之门”专题教研活动;2018年1月19日,工作室成员参加南京市第12期省市教研课题培训活动;2018年2月24日,工作室成员赴南京九中参加南京市高三政治研讨活动;2018年4月12日,工作室成员参加浦口区高二政治核心素养研讨活动;2018年4月13日,工作室成员赴大桥中学参加区教学改革研究联合体研讨活动;2018年8月,主持人赴新疆农业大学参观学习;2018年11月26-29日,主持人赴宿迁参加江苏省新课标培训活动。这些培训活动,使成员了解并掌握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为开展课题研究奠定了基础。
3.带领工作室成员上研究课
“政治认同培育”的实践路径一定是多样的,丰富的,不仅要深化学生的政治认知、激发学生的政治情感,还要引导学生的政治行为、坚定学生的政治信念。2018年1月11日,在多次研磨商讨的基础上,张芸老师代表工作室向全市展示“如何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实现政治认同的培育”,受到市教研室范斌主任的肯定,产生较大影响;2018年5月2日,南京市第九届先进教研组政治学科组现场评审在江浦高级中学举行。工作室成员全员参与,探讨高三政治课堂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2018年12月7日,滕衍虎老师代表工作室向江北片展示“如何在高三思想政治课堂实现政治认同培育”,受到与会老师一致好评;2018年5月,工作室许开红、马晓艳、孙庭梅三位老师参与“2018年一师一优课”录制评比活动,采用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等形式,通过阅读、讨论、辩论等行为成功地将学生的自主选择和合作学习引入了课堂。自2017年起,工作室就以“政治认同培育研究”为主题进行了课程实验研究,引起了兄弟学校、兄弟教师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共鸣。在课程实践基础上工作室鼓励教师积极进行回顾、反思,并以书面形式把所思、所想、所得记录下来,如教学反思和经验总结、寒暑假主题论文的撰写等。教学行为和活动的反思,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行为,不断修正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成效,并将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了实处。
4.进行课堂教学案例微格研究
2018年5月,工作室许开红、马晓艳、孙庭梅三位老师参与“2018年一师一优课”录制评比活动,采用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等形式,通过阅读、讨论、辩论等行为成功地将学生的自主选择和合作学习引入了课堂。我们将研究课例进行全程录像,在工作室研究时逐段播放视频,提取教学流程中的重要环节,进行局部的“微”定格分析,让工作室成员及执教者在“政治认同培育”背景下,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及学生表现进行“后续课堂观察”和分析,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审视课堂教学,提出改进建议,不断修正教学策略,将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了实处。对教学案例的微格研究,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质量,更深化了工作室成员对核心概念“政治认同”内涵、内容以及政治认同培育策略的认识。“四史”课程的灵魂是“思想”,本课程承载着课程教学和政治认同培育的双重任务。也就是说,本课程不仅要解决“知不知”的问题,更要解决“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但是,即使是知识的获得,通常也是一个困难、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自己的规律。换言之,知善未必行善,从道德知识到道德实践的转换必然是一个漫漫长旅。因此,本研究针对“四史”学科特点以及学生发展需要,提出“慢课堂理念”,即“四史”课堂应该在教学重点处慢下来,在教学的动态生成处慢下来,在学生的体验生活处慢下来。
5.带领学生挖掘文本资源
本工作室研究的方向为《基于内地新疆班“四史”课程的政治认同培育研究》,而“四史”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政治认同教育素材,本工作室组织学生用心寻找、深入挖掘,寻求一手教育资源。从课程内容上看,本课程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五观”教育,学习新疆地方发展史,使学生深刻体会新疆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学习新疆民族发展史,使学生全面把握新疆自古就是多民族共同聚居的地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学习宗教演变史,使学生正确了解新疆自古就是多宗教并存的地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从课程选用的插图看,本课程选用64幅图片,有涉及国家领导人看望内高班学生、“新疆号”战斗机械机、锡伯族西迁路线、新疆人民欢庆自治区成立等反映爱国之举和我国政治制度优越性图片;有涉及新疆哈密的“富民安居”工程、十九个省市“对口援疆”示意图、“丝绸之路经济带”等反映经济蓬勃发展及优越的经济制度图片;涉及中国京剧造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十二木卡姆演奏图、《突厥语大辞典》和《玛纳斯》书影等反映千古流芳、一体多元的中华文化图片;还有涉及“万里回归的土尔扈特汗渥巴锡”、“抬棺西征的清朝名臣左宗棠”、“两次出使西域的西汉外交家张骞”等民族英雄的事迹和图片。教学中选用好这些图片,能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到家乡和祖国的变化,内心油然升腾起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民族命运祖国前途的关心之情,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6.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四史”课程内容丰富,是一门政治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很强的课程,这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新疆地方生活习惯、民族风情、宗教习俗,引导学生在走进生活、适应生活、融入生活的实践活动中,逐步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现代意识,激发爱国情感,坚定爱国信念。
如通过开展 “面对暴恐,我们不该沉默”诵读会、“一家人社团交流活动”、纪念“一二?九”运动主题班会、“十九大演讲比赛”、“传承爱国情?助力中国梦演讲比赛”、“新疆人文、地理知识竞赛”、“校园民族团结先锋人物”评选、“‘市长杯’校园足球联谊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尊重、包容、欣赏、信任”的和谐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悄无声息中坚定自己的政治信念、明确自己的政治立场。再如通过参观、访问、调查等多种活动形式,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定政治信念。在学习“对口援疆
助推腾飞”时,我将学生按照生源地不同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学生搜集关于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资料,从经济、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等五个方面展示新疆的新变化、新气象,并分析其中的原因,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对口支援政策的认识,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在学习“维护国家统一
反对民族分裂”时,利用假期时间组织学生参观雨花台烈士陵园、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新疆三区革命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内高班学生实际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使他们懂得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坚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信念。
7.开展课题中期研究推进活动
2018年9月,“基于内地新疆班‘四史’课程的政治认同培育研究”课题项目中期研究推进会在江浦高级中学举行。工作室主持人许开红老师对课题方案和课题研究中的已做的阶段性材料、成果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许开红老师从“深化对课题核心概念的认识”、“研究内容的再确定”、“课题现有的研究成果”等几个方面展示研究资料;工作室成员互动对话、深度探讨,具体通报各子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来自三中的刘凯老师就研究的子课题“教师专业成长个案研究”中“质疑探究”归属于“关键能力”还是“必备品格”等问题与各成员深入讨论;接下来,主持人许开红老师结合各子课题负责人的分享交流,明晰了课题项目研究中期需要注意的事项:一是关注新闻,把握国家关于政治认同及“四史”教材的最新动向;二是审视题目、求真求实,扎实推进;三是注重过程,及时汇总、归纳成果;四是关注课堂、教研结合。
四、工作室取得阶段性成果
1.形成
“慢课堂”教学理念
工作室成员创造性地运用个人钻研、交流反馈、形成菜单、评价验证、反思会诊、充实菜单等策略,对思想政治课堂进行重新的认识、理解、计划和安排,有机融合教师、学生、课程、情境等资源,确立多角度、立体性的“交互”和“对话”,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始终处于一个互动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如图



+





核心素养视野下的思想政治课堂已由“完全预设”不断走向“动态生成”,生成性课堂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是师生共同思考、合作探讨、平等对话、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揣摩他们的心理、体验他们的情感、调动他们的热情,激活他们的思维。这一切,非慢不可能达到。因此,工作室研究得出,思想政治课堂应在教学重点处、动态生成处、生活体验处慢下来。课堂,就是扶着生命慢慢走!慢课堂才是真教育,只有在慢课堂的浸润下,每一个学生才能得到温情的照顾、真挚的鼓励、善意的提醒。《思想政治课应在‘慢’中前行》一文发表于《江苏教育研究》,并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心转载。《思想政治“慢课堂”理念特征和实践路向研究》被批准为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
2.提升了学生学科素养
在学习“分裂动乱是灾难 稳定和谐是福祉”这一课内容时,工作室在内地新疆班以“面对暴恐,我们不该沉默!”为主题组织了一场诵读会,同学们参与热情高涨。阿迪拉同学在诵读《分裂招致灾祸
团结共迎福祉》中声情并茂地表态:“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和谐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但近年来,宗教极端分子利用民众的淳朴,勾结境外恐怖势力,戕害这片温暖大地上的无辜民众,恐怖分子罄竹难书,而无辜民众却还被动为其蒙羞,让内地人产生对新疆人的恐惧,影响了在内地的新疆人的尊严!多么卑鄙可耻的恐怖分子——他们妄图把新疆从祖国分裂出去,破坏我们安宁稳定的生活。他们的妄想决不会实现,我们一定与分裂势力斗争到底!”我们还感受到了苏力坦江同学内心的最强音:“作为一名内高班学生,我非常感恩党和国家为我们创造的学习机会、感恩学校为我们提供的学习环境、感恩学科教师给予我们的鼓励支持。今天我站在这里,要告诉大家暴力恐怖离我们并不遥远,在反恐道路上没有人能真正独善其身,没有人能真正置身事外,在维护祖国稳定这个问题上,我们应旗帜鲜明地站在暴力恐怖的对立面,携手一心、同仇敌忾!”两位同学言辞慷慨激昂,说出他们长久以来的心声:我们再不能沉默,坚决与暴恐分子作斗争!新疆要发展!新疆要繁荣!课堂教学中通过诵读演讲、讨论辩论、模拟听证等情感活动,调动了学生的情感细胞,吸引了学生的情感因素,提高了学生对政治生活的关注度,增强了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升腾起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民族命运祖国前途的关心之情。
在“四史”课程的教学中,工作室成员与新疆班学生结下浓浓师生情,加尼别克(哈萨克族)同学专门从家乡给我们带来了当地的传统食品奶疙瘩,麦赛尔同学(维吾尔族)则专门给我们邮寄了他们最爱的食品馕饼,他们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对老师最真挚的感情。
2018年1月,高二(13)阿迪拉同学被评为“南京市最美中学志愿者”。
3.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工作室成员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学习、勤于实践、理性思考、反思总结,积累研究案例,工作室撰写高质量科研论文和课题。《公共参与:思想政治课程的应然追求和实践归宿》发表于2018年第3期《教学月刊·中学版》,并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于2018年第10期;《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于内地新疆班“四史”教学》被评为南京市优秀教育教学论文;《内地新疆班“四史”课程核心素养评价策略研究》被批准为南京市重点教研课题,并于2018年9月27日顺利开题;《思想政治“慢课堂”理念特征和实践路向研究》被批准为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围绕本课题开展的项目研究于2018年9月被评为南京市德育工作创新奖;围绕本课题进行的实践研究《思想政治课应在“慢”中前行》被评为南京市教育成果奖;许开红获得南京市斯霞奖、浦口区教科研先进个人;毛大茹被评为南京市“先进教研组长”;刘凯被评为区优秀教育工作者;周玲被评为浦口区学科带头人;马晓燕、徐玲被评为浦口区优秀班主任;狄贵林被评为浦口区优秀教育工作者;孙庭梅、张芸分别获得校教科研先进个人、校优秀班主任。
4.加强了学科团队建设
工作室成员聚在一起,反思交流教学心得,提出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及困惑,增进了成员间的合作交流。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工作,为了共同关心的内容而合作,促进了整个队伍的建设和发展。2017年,“许开红高中政治名师”工作室挂牌成立,工作室朝着“学习型”、“实践型”、“研究型”的学术团队迈进。2018年5月2日,南京市第九届先进教研组政治学科组现场评审在江浦高级中学举行,主持人带领工作室成员精心准备,精彩展示!2018年9月,课题主持人所在政治教研组被评为“南京市第九届先进教研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