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结伴前行
——“许开红高中政治名师工作室”工作总结
(2019年度)
2019年度,本工作室成员本着要成为‘研究的平台、成长的阶梯、辐射的中心’”的宗旨,走“以研促教,研教结合”的道路,认真学习、潜心研究、不断进步,完成了既定的阶段目标。
一、工作开展
1.深化对课题核心概念认识
工作室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针对专家组意见,结合自身的理解,对课题核心概念“四史”课程反复商议论证:“四史”课程属于内地新疆班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材,主要是帮助新疆各民族学生正确把握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文明融合史,帮助新疆各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引导新疆各民族学生不断增强“五个认同”意识(即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清
“两面人”“三股势力”的反动本质,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团结,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可见,“四史”课程带有浓厚的国家意志和价值观色彩,具有不同于其它学科课程的特有性质,承载着课程教学和政治认同培育的双重任务,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性效能。如图
2.探索政治认同培育路径
本工作室研究以“四史”课程教学为重点,以创造性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本着以点切入、分步实施、点面结合、有序推进的思想,探索政治认同培育的操作体系,其流程图如下:
3.带领工作室成员上实验课
工作室立足实践,从深化政治认知、激发政治情感、引导政治行为、强化政治信念四个维度入手,在“四史”课程教学中培育并巩固学生的政治认同:挖掘文本资源,深化政治认知。“四史”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政治认同教育素材,如课程内容体现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课程人物事迹感人肺腑、催人奋进。选用好这些教育素材,能激发学生对民族命运、对祖国前途的关切之情,强化学生的国家意识;营造场景氛围,培养政治情感。在“四史”教学,立足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有利于引领学生心境的“情感场”,使学生进入“身临而入境”“体验而晓理”“感受而动情”的境界,引导学生发挥自主意识,在自觉感悟中达到政治认同;开展情感活动,引导政治行为。政治认同教育的目的,不仅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自豪感,还要激发学生报效祖国的责任感,这就要求我们的政治认同教育应该坚持“在自豪中自信”与“在自信中奋发”的统一,最终将政治认同这一核心思想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立足生活实际,坚定政治信念。“四史”课程教学是受教育者的认知活动、体验活动与践行活动的结合。通过参观、访问、调查等多种活动形式,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定政治信念。作为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师,更应坚定政治信仰,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解读课程,积极探索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的路径,并将其作为“四史”课程教学的价值基础一以贯之。
4.优化课堂教学评价方式
从课程评价方面看,有不少教师没有真正领会课程评价的根本要求,进而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回到“考点对应”和“知识本位”的老路上,试图“以考为本”落实教学,“以分为据”评价学生。评价缺乏对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方法,在学习科学知识过程中形成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关注。当面对发展中存在的利益分配不均、社会公平失衡现象时,面对分裂分子利用热点问题、发展问题转化为政治问题,攻击我们党和政府时,部分学生缺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对国家产生离心力。要做好本课题的研究,首先需要教师转变课程理念,重建课堂,而“评价”正是促使教师重建课堂的重要举措。如,课题组曾以社会热点“2018年9月18日,美方宣布自24日起将对华20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税率为10%,2019年1月1日起上升至25%,‘此外,如果中国对我们的农民或其他行业采取报复行动,我们将立即实施第三阶段,即对大约2670亿美元的额外进口征收关税。’随后,中国商务部发表声明,‘中方将不得不同步进行反制’。这是继2018年7月6日正式打响第一枪、8月23日美对华160亿美元进口商品征税生效之后,双方再度强力交手。”为背景设置议题“中美贸易战硝烟再起,我们怎样应对”,要求学生围绕议题,结合社会生活,运用学科知识,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政治小论文,并进行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学生表现制作评价表,既评价学生汇报的内容、又评价学生在交流中的表现,既有教师评价、又有学生自评和相互评价。评价维度涉及以下几方面:是否能把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论证逻辑清晰合理;是否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能提供例证;是否能对他人的发言作出恰当评价和补充;是否能进行辩论反思,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合理的价值选择等。每个维度根据学生表现差异赋予不同的测评等级,以实现对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记录、再现和评价。以议题为抓手,以学科任务为依托,科学定位学生表现,将有关核心素养培养的内容生活化、生动化、结构化,使学生在活动的历练中、在理性的思考中主动提升核心素养。
5.组织课题结项研究活动
2019年9月,工作室研究课题“内地新疆班‘四史’课程政治认同培育研究”结项研究在江浦高级中学举行。工作室主持人许开红老师对课题方案和课题研究中收获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介绍。许开红老师从“研究价值”、“研究内容”、“研究过程”、“实践成果”、“社会影响”等几个方面作研究汇报,一张张图片展示了研究工作中点点滴滴的精彩瞬间,一项项取得的成果、证书凝结了全体工作室成员共同的努力与成长。左坤所长与董林伟主任分别对课题进行了评价与鉴定,他们一致认为该课题选题角度独特,研究工作踏实,成果丰硕,完全符合结题条件,但同时也勉励课题组应当继续深化后续研究,将成果在更高的平台上推广,扩大辐射效应。
二、阶段成果
1.提升学生学科素养
内地新疆班学生来内地之前,一直都生活在特色的民族文化中,这种文化体现在民族的语言、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意识、情感认同等各个方面。来到内地后,会感受到地理、人文、气候、饮食和服饰的差别,由于空间的变化,文化的差异,原先的习惯性状态被打破,于是就出现了“文化中断”现象,加上“怀旧”情结的作用,认同焦虑随之产生,面临着归属感缺乏和身份感模糊的困境。如今,在一系列针对性“政治认同”活动培育下,内地新疆班学生素养逐渐提升:学生明确自身使命,归属感增强,针对“三史”毒教材,主动发声亮剑;同学关系和睦,他们积极申请到内地班插班学习,与内地班学生和睦相处,结下了深厚友谊,增强了民族情感;师生关系融洽,加尼别克(哈萨克族)同学从家乡给老师带来了当地的传统食品“奶疙瘩”,麦赛尔同学(维吾尔族)则专门给我们邮寄了当地最受欢迎的食品“馕饼”,他们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对老师最真挚的感情;诵读会上,我们感受到学生内心的最强音:“作为一名内高班学生,非常感恩党和国家为我们创造的学习机会、感恩学校为我们提供的学习环境、感恩学科教师给予我们的鼓励支持。站在这里,我们要告诉大家暴力恐怖离我们并不遥远,在反恐道路上没有人能真正独善其身,没有人能真正置身事外,在维护祖国稳定这个问题上,我们应旗帜鲜明地站在暴力恐怖的对立面,携手一心、同仇敌忾!”
2.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工作室成员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学习、勤于实践、理性思考、反思总结,积累研究案例,工作室撰写高质量科研论文和课题。《政治认同培育的实施路径》发表于2019年第7期《思想政治课教学》;《培育科学精神
深化课堂教学》发表于2019年第4期《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年2月,《政治认同:内地新疆班“四史”课程的价值指向》被评为南京市教育科研成果创新一等奖;许开红老师获得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才;毛大茹老师被评为南京市“教学先进个人”;狄贵林老师被评为浦口区优秀教育工作者;张芸老师被评为校优秀教育工作者;孙庭梅老师被评为校教科研先进个人。
3.促进发展平台搭建
以本课题为研究主题和方向,2017年3月,由工作室主持人担当主持的首届浦口区“许开红高中政治名师工作室”挂牌成立。2019年2月,许开红高中政治名师工作室与南京市杨维风名师工作室联动,共同探讨如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育政治认同素养。2019年1月,主持人被吸纳为“江苏省高中政治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通过省级平台推广“内地新疆班政治认同培育”实施路径。目前,“四史”教材相关教育科研部门尚为空白,工作室通过本研究已向江苏省内地新疆高中班协作会发出呼声。如今,“内地新疆班‘四史’课程的政治认同培育研究”已引起内协办的重视。